学校官网首页中心概况党建思政规章制度教学资源学习园地网络安全下载专区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党建思政 - 理论学习 - 正文
 
习惯监督,聚光灯下显担当
2018-10-19     (阅读:)

正确对待来自组织、来自社会、来自群众的监督,习惯在“放大镜”和“聚光灯”下工作和生活,是对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组织观念的检验,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内在要求。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读者来稿,聚焦如何主动接受监督、正确对待监督。

——编 者


善用监督是智慧

庄永明

“你联系的河道里有垃圾,赶紧去清理一下”“近期水质变差,请查明原因”……作为一名河长,经常接到群众的“举报电话”。得益于他们的监督与提醒,我才能够及时发现不足、改进问题。

移动互联网时代,工作的一点一滴、生活的一言一行,都处于“放大镜”和“聚光灯”之下。事实上,接受监督是常态,善用监督是一项基本功。然而,有人“不理解、有怨言”,有人认为监督太严是对干部的不信任,有人觉得监督多了是障碍……由此导致看到群众拿着手机就害怕,甚至消极应付、为官不为。凡此种种,实质上是底气不足、不敢担当的表现。

监督的目的,是为了规范用权、推动工作、服务于民。组织监督不是跟干部过不去,社会监督不是找碴,群众监督也不是“挑刺”,都是为了帮助党员干部减少失误、及时纠偏,凝聚合力干事创业。欢迎监督是姿态,善用监督是智慧。因此,既要把监督当镜子,讲政治、守规矩、规范言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也要习惯接受监督,把监督的压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集中精力干实事,一心为民做好事。

卸下心理包袱

曹华云

作为一名纪检干部,近来听一位城管部门负责人反映了这样的情况。他所在的部门,要负责路边摊整治、控违拆违等工作,“现在监督严了,这些工作矛盾相对集中,需要付出很多精力,稍有不慎就会被上级问责追究,干工作心理包袱很大”。

监督问责是督促干部干事创业的手段,为何会变成这位干部口中的“包袱”?除了思想认识不到位的因素,没能科学运用好监督问责也是重要原因。现实中发现,有的地方存在滥用监督问责推动工作的“懒政思维”,工作布置下去就当起“甩手掌柜”,对基层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不闻不问,对失误动辄问责追究,让一些干部有苦难言,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受挫。

手握监督问责权,应该要监督什么?监督不意味着事无巨细,也不是越俎代庖,而要看准、管好、抓紧推动工作的“牛鼻子”。哪些情形应该被问责?故意为之和无心之过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对干部在干事创业中先行先试所犯的错,要多一点宽容。即便是被问责处分的干部,表现突出的也应大胆使用。可以说,切实让干部知晓底线在何处、高压线在哪里、路在何方,才能让他们坦然面对监督,真正适应在“聚光灯”下工作的常态。

提高监督工作水平

张全林

前不久某地扶贫检查,发现“明白卡”上未显示贫困户信用等级,被认为“工作不到位”;某地需要完善某项资料,明确要求必须驻村第一书记亲笔填写,不准电脑打印,限期完成……近日,针对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重留痕轻实绩等问题,中办印发《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下大力气解决,引发基层干部的强烈共鸣。

督查检查考核工作,是推动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是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举措,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但在少数地方,有些检查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一味要求基层填表格报材料,以留痕多少评判工作好坏,刚刚布置工作就要求出成绩,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不利于干部集中精力抓落实,也对干群关系造成损害。

加强督查检查考核工作,既要发挥激励鞭策的指挥棒作用,也要提高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克服错误导向。把该压的担子压实,该减的负担砍掉,营造一个干真事、做实事的环境,才能让干部起劲,让百姓认可。

上一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引领时代发展的使命担当
下一条:增强大局意识才有大作为
关闭窗口